□張楓逸
  據韓聯社16日報道,韓國擬將暖炕技術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。17日下午,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的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,中國暫不會將火炕技術申請非遺,“我們不會按照韓國的節奏來走”。(3月18日《新京報》)
  10年前,韓國“江陵端午祭”申遺,就曾令中國網友發出保衛“端午節”的呼聲;如今,韓國又準備將暖炕申遺,再度引發國人對失去“東北火炕”的擔心。不過,這完全是多慮了。正如全國政協委員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田青指出,申遺和專利不同,並非一種特權的證明,“不是說韓國為‘暖炕’申遺就代表它是韓國的”。
  文化無國界,古往今來,許多國家和民族的文化都在不斷交流溝通,滲透融合。比如,韓國的泡菜、暖炕都是最早從中國傳入,然後在韓國本土化,賦予新的形式和內涵。基於這種特性,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非遺申請,旨在合理保護和恢復全人類共同的遺產,而不是標榜和炫耀某種文化優越性。
  中國地大物博,文明源遠流長,祖先給我們留下了無數文化瑰寶。據有關資料顯示,目前中國有30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,數量居世界之首。此外,全國還有二百個申遺項目,其中一百個進入預備申遺清單,包括老百姓耳熟能詳的太極、24節氣等。由於聯合國規定一個國家一年只准申報一個項目,我們顯然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,而必須從有價值、有積極意義及瀕危亟待保護等角度出發,分出輕重緩急,遴選出更能代表中國文化、急需關註保護的項目。
  如果把申遺比作一場長跑,我們當然要保持理性冷靜,不能被外界因素干擾,跟著韓國節奏跑,不過,這並不意味著就可以埋頭趕路,而不抬頭看路。與申遺相比,韓國這個鄰居在護遺方面的努力更值得我們關註和反思。
  比如,如何傳承文化,保留民俗積澱。隨著時代的變遷,許多傳統節日和民俗日漸在中國式微,越過越沒有味道,但在流入地韓國卻長盛不衰。當中國端午節只剩下粽子,韓國一年一度的“江陵端午祭”已然成為聞名海內外的狂歡節,官奴假面戲、農樂競賽、射箭、投壺等民眾娛樂活動吸引著幾十萬游客慕名而來。
  再比如,如何創新發展,挖掘文化富礦。韓國保護文化遺產,不是機械地保護,而是十分註重創新,推動文化產業化。韓國通過政府的力量為民間泡菜制定了國際化標準,打開了世界食品通道,韓國泡菜先後被推廣到世界上110多個國家和地區,每年收入超過70億美元。同樣,此次暖炕技術申遺,也是為了通過宣傳地熱採暖文化,進而帶動鍋爐、發熱板和發熱管等相關產業。
  申遺只是一種形式,與“非遺”的名頭相比,更重要的是讓傳統文化經受住社會變遷的洗禮,煥發出新的生命力,進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。與其和他國針鋒相對地較勁申遺項目,不如靜下心來做好文化傳承和發展的文章,這是一場看不見跑道的比賽。
  (原標題:應該較勁的不是申遺是護遺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h42khthf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